採訪/高木蘭
諮詢/台北長庚醫院婦產部產科主任 徐振傑
大里仁愛醫院營養師 劉懿真
台北長庚醫院婦產部產科主任徐振傑指出,以目前的臨床經驗來看,大多數的準媽媽都是營養過剩或是飲食不均,有些人甚至在懷孕期間不忌口,想吃就吃,結果孕期體重直線上升,產後還要費心減重。
雖然懷孕時期是「一人吃兩人補」,但絕不要「一人吃兩人份」,因為這樣不僅母親的體重會過重,胎兒也可能變成巨嬰,反而不利生產。徐振傑主任和大里仁愛醫院營養師劉懿真提醒準媽媽,孕期不可或缺的的營養素如下:
1. 蛋白質:孕期蛋白質的攝取量要比孕前增加,是因為蛋白質中的胺基酸能提供給胎兒生長及腦細胞發育,母體子宮及乳房發育所需,也能幫助母體血液需要量增加。
懷孕前三個月 不須增加,標準攝取量=體重×(1~1.2g)
懷孕4~6個月 標準攝取量+10g
懷孕7~9個月 標準攝取量+10g
*以50公斤的育齡女性來說,蛋白質的標準攝取量是多少?孕期女性的蛋白質攝取量?
一般女性標準蛋白質攝取量=50×(1~1.2)=50~60g
孕期女性的蛋白質攝取量=60g+10g=70g
食物來源:動物性蛋白質,如:肉類、魚、蛋、牛奶等(較容易被身體所吸收)。
植物性蛋白質,如:豆漿、豆腐、豆干等黃豆製品或其他豆類。
2. 醣類(碳水化合物):不需要額外攝取太多醣類,同一般成人即可。
食物來源:五穀類、麵包、蔬果等都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
3. 脂肪:只需要維持原來的攝取量即可,即自然攝取由食物烹調中加入的油脂量。
食物來源:動物性脂肪,如:肉、魚、動物性奶油、豬油。
植物性脂肪,如:葵花籽油、玉米油、花生油等均含有亞麻油酸。
4. 維生素:分成水溶性維生素和脂溶性維生素(A、D、E、K),通常身體無法合成,而是存在特定的食物中。若均衡飲食,應不須額外補充營養劑。
a. 維生素A:脂溶性維生素的一種,這種維他命是細胞分化所需要的物質,也是眼睛、毛髮、皮膚、牙齒、黏膜發育所不可或缺,懷孕婦女的維他命A建議的攝取量是5000單位。不過若是攝取過多,指超過1萬單位,嬰兒可能會出現脣顎裂、先天性心臟病等缺陷。一般成人綜合維他命的維他命A含量過高,孕婦並不適合,準媽媽若要服用綜合維他命,最好還是購買孕婦專用的維他命較佳。
食物來源:植物製品,如:菠菜、甘藍菜類、紅蘿蔔、番茄、南瓜等。
動物製品,如:動物性內臟、魚油、蛋黃、乳酪等。
b. 葉酸:懷孕初期是胎兒大腦、神經管形成的重要時期,若在這個期間缺乏葉酸,將影響胎兒腦部和脊柱的發育,造成脊柱裂、腦澎出等畸形兒。大部分的研究結果都建議,非神經管缺損高危險群婦女(一般懷孕婦女),每日應補充0.4mg的葉酸﹔神經管缺損高危險群,則應每日補充4mg的葉酸,而且最好從懷孕前一個月,持續補充至懷孕後三個月。不過要從食物中獲取足量的葉酸並不容易,建議可以補充葉酸錠劑。
食物來源:深綠色蔬菜、牛奶、柳橙汁、肝臟、雞蛋、鮭魚、鮪魚、酵母和全穀麥類、蘆筍、菠菜、蠶豆、扁豆等。
c. 維他命C:負責結締組織及血管系統的形成,可以增強免疫力,並且有助蛋白質發揮功效,也能促進鐵質吸收、血紅素的形成,及預防貧血、減輕靜脈曲張的症狀。每天至少吃一個維生素C豐富的水果;如要喝果汁,建議不要濾渣,連同纖維一起喝。
食物來源:番石榴、番茄、草莓、奇異果、柚子、花椰菜、柑橘類食物、綠色蔬菜。
5. 礦物質
a. 鐵:懷孕婦女的血液會增加30~50%,紅血球的數量應該會增加35%,這是為了提供母體及胎兒血紅素所需,及產婦生產時可能流失大量的血。若是懷孕時母體貧血,將會造成胎兒含氧量不足,抑制胎兒成長,所以懷孕婦女應該在中、後期攝取足夠的鐵質,多吃富含鐵質的食物,才不會造成日後新生兒體內鐵質存量過少,影響未來的生長發育(新生兒6個月內不會製造鐵質,是利用來自母體內儲存的鐵質)。配合維他命C的攝取,可增加鐵質的吸收。
食物來源:動物的內臟、深紅的瘦肉類(羊肉及牛肉)、蛋黃、貝類、乾果、深綠色蔬菜、葡萄乾等。
b. 鈣:可以幫助胎兒骨骼、牙齒發育,若是母體攝取的鈣質含量不夠,胎兒會優先利用;避免產婦日後發生骨質疏鬆的問題,哺乳期想增加乳汁,最好也能多吃鈣質豐富的食物。建議30歲的育齡女性,每天攝取800毫克的鈣質,而準媽媽需要再增加300毫克。
食物來源:小魚乾、蝦米、黃豆製品、蘿蔔、花椰菜、鮭魚、牡蠣、牛奶、蛋、蘿蔔、甘藍。
- Feb 02 Mon 2009 13:51
孕媽咪不可或缺的營養素↗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