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09.gif 

優質睡眠 有助寶寶生長發育

 

對寶寶而言,睡眠可不單單只有休息的功能喔!台北市立萬芳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戴仲宜護理長表示,寶寶的生長激素在睡眠狀態時分泌的最旺盛,尤其是晚上10點~凌晨2點之間,生長激素的分泌更會到達平時的3倍左右。

 

生長激素除了能夠促進生長外,對於寶寶的消化與合成系統皆有許多助益,因此,睡眠品質不佳可能將導致寶寶的生長激素缺乏,而造成寶寶的全身構造如身材、身型與器官功能不若同齡孩童。

 

Q.寶寶的睡眠時間與長短是否可被訓練?

 

每位寶寶的睡眠時間與長短皆不同,通常1歲以內的嬰兒每天需要的睡眠時間為14~20小時,感到肚子餓時會醒來,在餵食後感到飽便會睡著,如此分段式的睡眠時段會隨著寶寶逐漸成長而讓醒著的時間慢慢拉長。

 

戴仲宜護理長表示,寶寶3個月大以前的睡眠時間較亂,這是退黑激素不足所致,而退黑激素在寶寶3個月大後會開始大量分泌,之後寶寶的作息也會開始較有晝夜之分。由於人的器官成熟與發展有著一定的時間變化,因此戴仲宜護理長並不建議訓練寶寶的睡眠時間,而應該採行順其自然的方式。如同餵食一樣,按照寶寶的需求給予滿足,才能夠成功餵食並順利成長,寶寶的睡眠也是相同道理,讓寶寶在最自然的狀態下生長,即使不刻意改變,寶寶的生理節奏也會逐漸規律。

寶寶睡眠障礙的6種可能

 

戴仲宜護理長表示,造成寶寶睡眠障礙的可能有許多種,最常見的情形為以下6種,爸比媽咪可自行參考。

 

1. 環境

 

家長的作息、生活習慣與寶寶息息相關,常見大人作息不固定或是未提供適合休息的睡眠環境、太過吵雜的環境音,都有可能令寶寶的睡眠產生障礙。

 

2. 天生氣質

 

有些寶寶的天生氣質比較敏感或是情緒易高張,若寶寶需要被安撫或是安全感,則家長應全力提供,幫助寶寶穩定情緒,則因天生氣質造成的睡眠障礙便可獲紓緩。

 

3. 需求未被滿足

 

家長應主動視察的睡眠障礙是否來自於飢餓、尿布濕等基本需求。寶寶的食量增加與否以及尿布等選擇,家長也應事先做足功課,為寶寶選擇最適合他的產品。

 

4. 室溫

 

嬰兒房中應保持適當的溫度與濕度,建議最佳溫度在26°~28°之間,相對濕度則在50°~60°。除室溫外,家長另需注意寶寶被蚊蟲咬傷的可能性。

 

5. 家長情緒

 

家長過於緊張的情緒將直接影響到寶寶的情緒與睡眠品質。例如尿布的更換約為1~2小時更換一次,假如沒有大便亦可視情形約4小時更換一次,家長應小心別讓查看尿布的動作變成打擾寶寶休息了!

 

6. 腸絞痛

 

當寶寶反覆出現莫名哭鬧且無法安撫的情形,在嘗試各種安撫方式皆無效之後,則寶寶可能因為腸絞痛而無法入睡。造成寶寶腸絞痛的原因不明,建議家長若安撫無效或懷疑為腸絞痛,應帶寶寶就醫治療。

6注意事項 營造優質睡眠環境

 

戴仲宜護理長提供6個注意事項,可幫助家長幫助寶寶營造優質睡眠環境,並有助於提升其睡眠品質。

 

1. 環境

 

睡眠環境應保持安靜且光線的刺激會造成寶寶情緒的不安定,影響入睡,建議家長自行決定是否要將燈光關掉或調暗。

 

2. 寢具

 

寢具除了要考量好的材質以及使用上的舒適性,安全性更是不可輕忽的重點。若寶寶有特定喜愛的睡眠習慣,例如趴睡,則為免寶寶在睡眠中發生意外,家長可透過抱枕等道具輔助維持其睡姿外,並且隨時注意寶寶的安全,以防意外發生。

 

3. 音量

 

臥房中應盡量保持安靜,若想放些音樂幫助寶寶穩定情緒,可選擇輕柔、溫馨的音樂,並且注意音量勿太大,否則助眠不成,反成噪音。

 

4. 溫水澡

 

若寶寶情緒不易安定,建議可於睡前先幫寶寶洗個溫水澡,將有助情緒穩定。洗澡過程中需注意室溫、水溫以及空調的控制。

 

5. 天生氣質

 

假如寶寶的天生氣質屬於容易緊張一型,建議媽咪可以學習正確的嬰兒按摩,小心拿捏按摩的力道與部位,透過嬰兒按摩,寶寶緊張的情緒將可獲紓緩,對於其睡眠品質也將有所幫助。

 

6. 個人喜好

 

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特別的喜好,例如有些寶寶喜歡睡前吃奶嘴、有些寶寶喜歡看床掛玩具,有些寶寶則一定要媽咪抱著安撫才能入睡,建議家長應花時間觀察、了解寶寶的喜好。

寶寶的睡眠品質雖然重要,但是當然家長的睡眠品質也不能等閒視之。戴仲宜護理長表示,寶寶滿3個月前的生理時鐘與大人非常不同,這個階段也是許多家長睡眠質跟量都不佳的顛峰期。因此,家長需找到自己的支持系統,彼此分擔並且適時的提供家人協助,而非讓照顧寶寶的責任落在一人身上。

 

照顧寶寶並非簡單的事情,每位爸比媽咪都是從做中學,因此別將育兒一事想得太過簡單,每位家人擁有足夠的休息時間也相當重要,也才能夠養精蓄銳並且提供寶寶更完善的照顧。

 

假如經過上文提供的6點注意事項,寶寶仍是不願睡或是哭鬧,則家長應試著分辨寶寶不睡且哭鬧的原因。戴仲宜護理長建議家長可依序從以下4點來檢查,若實在找不出原因,則應盡速尋求醫療協助,由專業醫護人員判斷。


~原文刊載於98年6月號《嬰兒與母親雜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じ❤ve貓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